会场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出席宿州市城区口袋公园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宿州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庞壮,宿州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乐军,宿州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宿州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 王春玲到会,向大家介绍宿州市城区口袋公园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今天到会的媒体有:拂晓报、宿州广播电视台、人民数字、中安在线、宿州发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到来。
首先,请庞局长通报有关情况。
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庞壮
庞壮: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首先我想借此机会,向一直关心、理解和支持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市百园融城、口袋公园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园游园建设,将其作为提升民生福祉重要途径。今年以“政府年度工作任务”的形式,安排部署一定数量的口袋公园建设任务,市城管局围绕市重点工作任务,自觉拉高标杆、提升站位,不断在“养护管理”上守正,在“品质提升”上创新,不断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实现了城市绿量的快速增长、绿地品质的整体提高和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宿州市城区已建成各类公园绿地164个,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84平方米。
一、打造“百园之城”,让绿色生态福利普惠全民。
构建集形象塑造、生态保护、市民活动、旅游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体系,是建设绿色城市与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宿州市落实生态强市战略的具体行动。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以《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指导,同时按照《宿州市公园体系规划》《宿州市城市绿线控制性规划》等专项规划,紧紧抓住“皖北水城”的城市空间格局与生态资源特色,依托宿州市生态资源基底,契合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发挥其资源本底优势。针对我市建成区公园绿地现有格局特征,围绕城市绿地功能完善、城市绿化品质提升、公园文化主题打造及城市街角特色打造等方向,分级分类推进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街头游园建设,注重居民身边的小游园、“老旧游园”的改造提升工作,均衡公园布局,逐步构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低碳节能、功能完善的公园绿地体系,实现由园林城市到花园水城的跨越。
一是依规均衡建园。为城市西部、北部、南部补充公园游园布局,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新增了一批公园游园,进一步均衡公园绿地分布。如银通公园、沱河健康森林公园、三八沟公园、沱北公园、政府周边游园、御湖游园、城南公园二期等。
二是完善公园功能。在保留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植物设置、因地制宜增加活动场地、增设健身康体设施等措施,改造提升一批公园游园。如博物馆广场、金海公园、沱河处置中心、迎宾游园、三八沟公园、运粮河公园、环城公园西环、东环提升工程等。
三是提升公园品质。通过实施文化进园工程,展示宿州本地文化元素,打造公园主题特色。如在宿州大道公园、沱河景观带、磬云路游园等公园游园内增加主题文化雕塑、动物造型雕塑、公益广告、景墙、绿雕花镜等,发挥公园绿地文化传承、精神谱系、科普教育等承载功能。
二、探索开放共享新模式,增加公园绿地生态价值。
为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新需求新期待,进一步实现绿化福利均等,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秉承“林荫式.林缘式”理念,实施城市林下空间开放工程、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创建示范区域、试点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空间,使其成为可利用、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活动空间。
一是开辟多维空间。先后完成了迎宾大道南侧林下空间提升项目、博物馆林下空间景观提升工程两处林下空间的建设提升博鱼boyu体育官网。结合场地现有条件,在保留乔灌木、林荫生态的情况下,将原本封闭的绿地空间,通过路网建设及林下植物的梳理变得通透,同时配备健身器材、坐凳、果皮箱等服务设施,让市民“进得去、坐得下、耍的开”。
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将迎宾公园、滨河公园、迎宾大道林下空间、银河一路等主要公园、道路规划为第一批“席地而坐”城市客厅创建示范区域,坚持精细化养护管理,更新园路路面、坐凳等基础设施,常态化冲洗、擦洗地面及城市家具,打造“席地可坐,衣不沾尘”的城市客厅。
三是探索多元功能。按照“一点一策”的原则,在宿州市城区的沱河景观带、宿州市植物公园、城南公园首批试点开放三处公园绿地空间,明确开放时期、时段,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可供市民露营、野餐(无明火)、休闲游憩等,满足市民亲近自然的新需求、新期待。同时还注重强化城市蓝绿开敞空间建设,充分利用水系特点,加大城市滨水绿地建设,构筑宿州“滨水绿网、蓝绿融合”城市空间。
三、坚持需求导向,提升公园服务能级。
一是建设“公园+绿道”,串联都市游憩空间。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按照《宿州市城市绿道总体规划》,持续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完善城市绿道主体框架,丰富城市绿道网络体系,构建“生态、人文、舒适、可达”的高质量城市生态绿色空间。链接城市绿地斑块,以环城河两岸老城区为绿心,以三角洲、沱河、运粮河、新汴河滨水绿地为绿带,以河流、道路沿线绿地为绿脉,以各级公园和广场绿地为绿叶的绿道体系,完成了北三环绿道、迎宾大道绿道、汴北公园绿道、沱北公园绿道、沱河健康公园绿道、御湖游园绿道、政府周边游园绿道等一批公园型、道路型、滨水型绿道建设。同时完善了绿道各类标识标牌、配套服务设施,在绿道沿线合理设置交通站点、服务驿站、运动休闲场所、观景台、景观节点等。绿廊成荫、绿道健身,“绿”与“道”的有机结合,不仅串起一路好风景,市民可游、可赏、可休憩,而且与城市主次干道相连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人们低碳出行、健康生活的养成。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级绿道200公里,充分衔接自然与城市,建成了“蓝绿交织、水城共融、覆盖城乡”的全市域绿道网络。
二是突显“公园+体育”,倡导全民健身共享。近年来,公园绿地作为全民健身的新载体,广受市民的欢迎。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便民惠民为主线,多措并举提升公共健身设施建设,不断打造“15分钟健身圈”,打通服务群众健身的“最后一公里”。
在新建、提升公园游园时,充分结合人民群众的运动喜好,重视群众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需求,合理规划建设运动场地、完善健身设施,满足各年龄层次的群众。对公园绿地老旧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因地制宜增加活动场地、增设健身康体设施、增加儿童活动区,城区公园游园安装各类健身器材2000余件,拥有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活动场所100余处,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全民健康运动。
作为一种新型健身空间,公园绿地将体育健身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既集合了各类运动场地设施,又方便了群众就近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大家共享的“室外健身房”与“室外游乐场”,有效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等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
三是丰富“公园+驿站”,拓展公园服务功能。为推动城市园林绿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级提高、服务链条延长,让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普惠公众,市城管局依托宿州“城管服务超市”“园林服务超市”,建有志愿者服务驿站、户外劳动者驿站,为市民群众、户外劳动者提供政策宣传、园林书屋、爱心驿站、知识咨询、技术服务、园艺交流、绿植赠送、时空连线、问计于民、认建认养等多项公益便民服务。为进一步打造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又规划建设了银通公园服务超市,在滨河公园新建1处园林书屋,对三角洲园林书屋提质扩容,书屋内配置了桌椅、笔墨、茶水等,增添书籍和电子阅读设备。园林书屋现有藏书量2000余册,各类报刊杂志10余类。实行365天不打烊制度,有专人负责书屋的管理,免费向市民提供服务。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围绕群众需求,打造可知、可近、可享的城市生态产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持续加大公园建设投资,使公园绿地布局更均衡。 采用政府+企业投资代建公园游园模式,加大城区公园绿地建设投入,在公园绿地偏少的区域增加公园游园,达到均衡性布置。
二是创新公园绿地+多元素融入,使公园绿地特色更凸显。确定公园命名,利用各种载体突出公园游园主题、特色和位置,建有公园名称地标;利用城市边角地块见缝插绿建游园,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合,共享公园绿地。
三是强化公园绿地养护管理,使公园绿地景观更精细。按照《宿州市公园条例》规定,城市公园管理部门和公园管护单位承担好公园的日常管理、维护责任,持续推进“席地而坐”城市客厅打造项目,提升公园景观效果,推进精细化养护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庞局长的情况介绍,下面是答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您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也请记者朋友在提问时先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
记者:请介绍一下宿州市在城市公园建设上有哪些亮点?
答:近年来,宿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推进城市公园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百姓关切,发挥行业和专业优势,以建设精致宜居城市为目标,围绕绿地功能完善、绿化品质提升、公园文化主题打造及城市街角特色打造等方向,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百园融城”的生态格局逐步实现,各级公园游园也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园建设体系化。按照《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规划》,我市公园建设的目标是:“三环链城,四带穿城,五苑抱城,百园融城”,最终形成层次清晰、网络联通的城市公园空间体系。近年来,以“300见绿,500米见园”为抓手,分级分类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园合理搭配布局,建成了一批以三角洲公园、沱河景观带、乐湖公园、新汴河景观带等为代表的大型中心综合性公园,以铁路公园、新二中广场等为代表的规模中等的社区公园,以奥园、方圆、文园等为代表的口袋公园。同时注重提升公园绿地空间的连通性、可达性,加强构建“依水延伸,一环两纵三横,五区联动”的绿道网布局,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通过各级绿道串联全市164个各种类型公园,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全域公园体系,实现了居民步行5分钟可到游园、骑行10分钟可到社区公园、开车10分钟可到综合公园的“15分钟生活圈”。
二、公园特色本土化。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之一,是展示本地城的文化特征、地方风情的橱窗。宿州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内涵。近年来,在公园游园建设中,突出文化建园理念,注重融入文化内涵,打造城市公园记忆。通过实施文化进园项目建设,结合宿州市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相继建成清风园、石榴园、迎宾公园等一批以廉政、民族团结、孝文化、法治、消防、体育、植物等为主题的特色公园,以增加主题文化雕塑、小品、景墙、乡土植物应用的形式,体现我们本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也成为传承、保护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公园服务多元化。一是打造全龄友好型公园,提高游憩体验。通过既有公园改扩建、适当新建公园两种方式相结合,开展园林绿化“增量、提质、健康、服务”行动,结合各年龄段人群对户外活动的偏好及规律,不仅设有健身活动场地、儿童活动区、休闲娱乐场地等功能分区,也建设有公厕、慢行系统、无障碍通道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成为“适老适小、全民共享”的公共空间,满足市民游玩、休憩、健身、娱乐等多重需要。二是拓展公园服务空间,提升服务能级。为使园林服务更贴近大众,我们通过在公园内设置园林服务超市的方式,为入园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园艺交流、爱心驿站、绿植赠送、园林书屋、日常急救等10余项便民服务。市民在超市内可以免费享受图书阅览、技术咨询、爱心救助、参观游览等服务。
四、公园管理名录化。全面贯彻落实《宿州市城镇绿化条例》《宿州市公园条例》,宿州市开展城市公园名录管理和宿州市历史名园名录管理工作。根据公园的景观风貌、主题内涵、植物特色以及区位特点,为公园赋名,实现公园名称固定化、长久化,首批公开命名城市公园48个,第二批公开命名城市公园59个。宿州市公园名录管理进一步确保了公园的公共服务属性,促进了公园规范化管理,对做好公园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也增强了广大市民对公园的认同感,提高了公园的知名度。同时积极建立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保护名录,对宿州市域范围内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特殊纪念意义、传统民俗或能体现传统造园技艺的园林,开展宿州市历史名园评审工作,确定公布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共6处,全部实行挂牌保护。建立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保护名录,对加强历史名园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按照“百园融城”的建设目标,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打造覆盖城区的全域公园体系,建设更多生态健全、功能完善、环境优良、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园,不断增强城市宜居品质,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请介绍一下宿州市公园体系建设情况?
答:近年来,宿州市抓住“皖北水城”的城市空间格局与生态资源特色,我们按照“水绿体系塑造城市格局、绿色廊道联系多级公园、多元需求引导差异设计、文化注入彰显城市特色、口袋公园激发社区活力”的五大空间发展思路,编制《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规划》,最终目的是要达成“三环链城,四带穿城;五苑抱城,百园融城”的公园体系空间结构。近年来,我市围绕公园体系规划,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结合旧城改造、地块开发、路桥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建设行为,积极推进各类公园建设。
一是重点推进综合公园建设。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综合公园在营造人居环境、丰富城市文化、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宿州市已建成综合公园14个,如三角洲公园、城南公园、新汴河景观带、运粮河公园等,是宿州市具备综合服务功能、老百姓比较喜欢的标志性公园。二是合理布点社区公园。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的主体,其功能主要包含儿童娱乐、休憩闲话、文创体验、运动健身、静心康养、自然认知、停车等,满足社区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宿州市按照布局均衡、便捷可达的原则,建成了54个规模中等的社区公园体系,满足居民日常交往游憩需求。
三是因地制宜补充口袋公园。结合城市规划,通过利用城市中的零碎空地、边角空间,建成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等口袋公园96处,数目繁多,功能多样,成为城市公园系统的有效补充。四是推进专类公园建设。陆续建成红色革命纪念教育基地雪枫公园、野生动物园、植物公园、中华奇珍紫薇文化园等专类公园,建成体现人文特色、展示廉政主题的清风园、弘扬奥运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奥园全龄运动文化公园城南公园、法制文化主题公园方园、民法典主题公园等等。
目前,宿州市城区内建有164处公园绿地,总面积已达1153公顷,公园绿地总量相对充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89.52%,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记者:请问2023年口袋公园的建设情况?
答:今年初,省住建厅下发了《2023年全省城市建设工作要点和重点工作安排》,把“口袋公园”建设工作列入省住建厅年度重点任务及年度考核重点内容。省、市发改委相继提出推动皖北“两个加快”要求,把年度“口袋公园”建设情况作为皖北“两个加快”城镇化指标的重要构成要素。为此,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相关要求,以提升人居环境、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规划》为依据,持续实施“口袋公园”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为确保年度建设任务顺利实施,在年初,市城管局与全市各县区绿化主管部门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共同制定年度“口袋公园”建设计划,列出工作任务,排好时间节点,同时强化信息报送、进度监督,有力保障“口袋公园”项目高效、高质完成。
在“口袋公园”建设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把公园建在老百姓身边、让市民都能均等享受绿色生态福利,就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出发点。所以在公园的选址上,我们优先选择公园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区域,重点选在居住区附近,以方便市民出了小区就可以就近入园。在公园设计上,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在以植物景观为主的基础上,注重突出主题特色,达到一园一景、一园一品的效果。在服务功能上,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增加活动空间,合理设置游步道、健身服务设施等,让口袋公园兼顾休闲、健身、社交等功能。
2023年全市计划新增口袋公园14个,截至目前,已完成20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42%。其中市本级计划实施的5个“口袋公园”已经全部完成,完成年度任务的100%,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34万平方米。已经建成的“口袋公园”,均为开放型公园绿地,配备有绿道、塑胶活动场地、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休闲坐凳、户外桌椅、凉亭廊架、公益宣传、无障碍通道等服务设施。通过游憩休闲、体育健身、文化科普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完善,可以满足周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使用需求。
现在我们城区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园已经有90多个,城市居民推窗可见绿、出门可入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口袋公园”建设力度,逐步提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逐步完善公园分布的均衡性、可达性,进一步提高宿州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
主持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刚才,几位领导围绕我市城区口袋公园建设工作这一主题与大家展开了互动交流,希望广大媒体朋友积极关注,广泛开展宣传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